燃气软管隐患及预防

2018-09-14 17:30:00
admin
原创
2916

现代住宅小区基本都通入了燃气管道,在方便居民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那么使用燃气软管有哪些隐患,又该如何预防呢?下面由兰帆给大家讲解一二。

通常情况下燃气管道都会从厨房通入每户,不能从其他地方通入,尤其是不能从卫生间和卧室通入,卫生间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一定程度上会腐蚀管道,而卧室一旦发生泄露会危及生命。燃气管道也不能埋设在墙壁内或地板下,所以如果要私自拉燃气管道、拆改燃气管道和燃气表移位时一定要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

燃气软管

燃气软管

有些住户为了美观会把燃气管道包起来,这是很危险的,不能及时发现管道的一些问题,比如燃气管道锈蚀,则有有穿孔漏气的可能,所以切记燃气管道外不能包任何东西,吊顶时也应该在管道周围留出一定的距离,方便后期的检护。

燃气软管最外层一般为不耐油橡胶管,所以管道穿过墙、门、窗时一定要加套管。在连接灶具时燃气软管最好超过2米或有接头,在连接室内燃气式热水器时,热水器一定要安装通向室外的专用烟道。燃气用软管与灶具、热水器的连接处必须要用专用的管卡进行钳紧。且燃气表与燃气灶、热水器的水平净距离最好不要超过2米。

燃气软管

燃气软管

在厨房内接入燃气管道时不能再有液化气罐等第二火源,尤其是夏季气温高,压力要比冬季大,很容易导致软管接口处松动,有可能引发连锁隐患,所以要随时检查家里的天然气管道和软管,可以使用管卡固定连接处,以免造成漏气事故,一旦遇到问题或意外情况应及时报修。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用户往往会关窗避热,因此在使用燃气灶时要注意通风换气或开油烟机,同时用完之后要及时关闭火源,避免发生意外。若长期不使用燃气或长期无人居住时一定要关闭气源,同时检查阀门或连接处是否松动漏气。

燃气软管使用时间超过使用年限或出现变硬老化现象时,必须及时更换新管,为了保证安全,最好请燃气专业维修人员上门更换。此外,燃气灶具的接头大于或小于胶管和管道接头管径的,要及时更换接头。凡使用嵌入式灶具,尽快将胶管两端改为丝扣连接,以消除隐患。另外,用户最好能定期检查燃气灶具连接燃气管道的两端是否漏气,一旦发现漏气要立即用喉箍紧固连接点,确保连接牢固不漏气。

燃气软管卡箍

燃气软管卡箍

以上就是对安全使用燃气软管的介绍,如果还想做进一步的了解,请与我们联系。河南兰帆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声誉的公司。近二十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管道管件和实验仪器的制造。如果你想对我们的产品作进一步的了解,或者有意购买我们的产品,请联系我们。我们十分乐意为您提供帮助。我们的邮箱是yang@lanphan.com。



相关推荐:

金属软管的安装指南

    最新文章
    2017-09-18 我们在生产制作橡胶接头时常用的八大添加剂是什么呢?
    2018-07-20 金属伸缩接头是伸缩接头的一种,它们是由螺栓连接在一起的。除此之外,金属伸缩接头还是连接阀门,泵等设备与管道管件的新产品。金属伸缩接头可以在装修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其尺寸大小。在使用过程中,金属伸缩接头可以将轴向力转移到整个管道系统。
    2017-10-06 橡胶软接头安装时不按规范安装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或是减少使用寿命。
    2019-01-04 金属波纹管是在管道管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补偿器,金属波纹管生产厂家也有很多,当然,生产出来的波纹管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那么,如何选择一个高质量的金属波纹管生产厂家呢? 首先好的金属波纹管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波纹管产品要做以下几个产品测试的实验: 1、刚性试验:抗集中载荷0.75KN或均布载荷1.5KN时,径向变形≤0.1d。 2、抗渗试验:灌水或水灰比为0.5的水泥浆30分钟无漏水、漏浆。 3、抗拉实...
    2019-01-23 膨胀节在管道中运用的比较广泛,有橡胶膨胀节和金属膨胀节,膨胀节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更换,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更换膨胀节?今天讨论一下橡胶膨胀节失效的原因。 金属膨胀节 当膨胀节失效时,有明显的警告标志: 1.拱形反转指示系统真空已超过关节指定的膨胀值。 2.在拱的底部开裂,表明接头已经过度拉长,应该用适当长度的一个替换。 3.盖子外面的层分离。这表明关节已经过度运动。 4.由于过度膨胀,配合法...
    2019-01-14 橡胶伸缩软管是管道管件中一种经常使用的一个管道设备,这么一说大家可能都觉得橡胶伸缩软管基本上都是用在工业上的比较多,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些地方能用上橡胶伸缩软管,这就说明橡胶伸缩软管的用途还是比较广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免得有些人不是很理解,对橡胶伸缩软管的用途了解的不够多,会有些误解。 橡胶高压软管 橡胶伸缩软管在管道中一般是输送液体,固体,常见的有输送水和压缩气体。橡胶软管主要...
    Chanzhi5.3.2